说起专业技术人员,很多人可能会疑惑:哪些才是专业技术人员?我算吗?
【资料图】
其实,只要把这一头衔具体到教师、医生、工程师、会计师等职业,我们就能大致勾勒出其形象——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并以其专业技术从事专业工作的人。
上海2500万常住人口中,这类人才总量已超过300万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万余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1739人,出站博士后3万余人,“超级博士后”2435人。
在近日举行的2023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上,高层次人才、工程师、博士后等专业技术人才群体通过竞赛、洽谈和研讨等方式,既“向上生长”拓宽创新视野,又“向下扎根”推动成果转化,迸发出蓬勃的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路上有支持有陪伴”
举办第三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发布本市职称制度改革阶段性成果,举行对接洽谈会……两天的会期内,主办方围绕专业技术人才举办的活动丰富且多样。
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祝颖华说,今年首次集中举办“两赛一会”,就是希望为专业技术人才搭建一个竞技、展示、交流和对接的平台,释放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积极信号。
连续第三年举办的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今年增设了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海洋开发与应用、金融科技等9个专业领域赛道。全市50个博士后设站单位近400名博士后报名参与,参赛规模为历届之最。
倚锋资本董事总经理夏龙第二次以评委身份参加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走进会场,他的第一印象是“规模变大了”,高质量的参赛项目更让他感到惊喜,“能感觉到方方面面对博士后的重视程度在提高”。
在大赛选手、中国商飞公司博士后范周伟看来,参赛有助于开拓视野,“我了解到高端制造领域其他方向的最新进展,在跟评委的交流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对接下来的研究更有把握了”。据介绍,本届大赛选手平均年龄32岁,最年轻的仅25岁,优胜奖得主获得“超级博士后”项目奖励。
首次举办的上海市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则设置了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数字技术应用、高端制造、建设交通、资源生态和社会服务等6个赛道,吸引了353个项目、1658名选手参与,最后选拔产生了20个优秀创新创业型项目。
“90后”工程师段艺霖带来的“新一代可信人工智能大模型工业质检应用系统”项目,正是这20个获奖项目之一。他这次还迎来一个意外之喜:得益于本轮职称制度改革,通过“以赛代评”,他的工程师职称一下子从副高提到了正高。
“我评上副高才4年”,段艺霖告诉记者,按照以前的工程师职称评审流程,从副高到正高一般需要5到8年,这次能够直接拥有正高职称,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激励,“创新路上有支持有陪伴,这本身就让人充满了动力”。
“找一个值得奋斗的地方”
问起专业技术人才有哪些“成长的烦恼”,很多人都会提到“强研究弱转化”问题。
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成果转化难题,此次大会积极牵线搭桥、链接资源,帮助1000多名工程师和博士后分别与红杉中国、张江科投、罗氏制药、环上大科技园、中国银行等100多家产业园区、孵化器、头部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进行了人才和项目对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博士后张帮周的项目“微生态医疗与产业化应用”,是国内首家提供精准菌群移植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获得了多家投融资机构的青睐;
博士后彭博方的项目“第三代半导体晶圆检测设备”,已与浦东软件园孵化器成功签约;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发布的“复杂运营环节下大型商船多源异构”项目,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曹天宇达成初步进站合作协议;
来自达观信息科技“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的企业级智能文本审核系统”的工程师团队,已与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将在大语言模型领域进一步深入对接……
张帮周最后决定与张江留创园的一家孵化平台签约,将在浦东布局团队。比赛前,他拖着行李箱匆匆从外地赶来,谈起选择上海张江的原因,他直言“因为这里能提供更多人才、技术和平台的支撑,是一个值得奋斗的地方”。
人才在找投资,资本也在找人。作为一名投资人,夏龙担任评委的同时,还在物色着合适的投资项目。两天下来,他在心里默默给3个项目打了勾——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很有可能成为细分赛道上的领跑者。
夏龙感慨,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说,肯定希望优中选优,而当前创新创业项目多如繁星,如何选出那些最好的项目,成为投资人面临的一大挑战,“所以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窗口,让我们更专注于优秀的人和成果”。
据了解,截至目前,大会共促成合作意向93项,其中19个博士后创业项目与产业园区达成落地协议,30个项目与风投机构或金融机构达成初步意向,9人与用人单位达成进站合作初步意向,35个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参赛团队与行业专家实现一对一合作。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周程祎